在临安暖风熏染的西湖烟雨里,南宋九帝面对北方铁骑的步步紧逼,构建起一条渐次坍塌的妥协链:从绍兴和议自削尊号称臣纳贡,到隆兴北伐半途而废再割商秦;从联蒙灭金重蹈"海上之盟"覆辙,至端平入洛葬送残存精锐。嘉定之盟将岁币翻作"犒军银",襄樊血战时竟断范文虎水师增援。德祐年间谢太后执玺牵羊献临安,祥兴幼帝崖海浮尸终绝嗣。这条以称臣始、以肉袒终的妥协之链,本质是割地献币求偏安的政治瘾疾,终使"直把杭州作汴州"的预言成血色谶言。本文就来聊聊南宋诸帝的“无能”。
1、宋高宗赵构
赵构自建立南宋就开始对金国妥协,面对金国的军事压力采取一系列妥协政策。建炎三年(1129年),金军渡江南侵,赵构一度逃亡海上,后以称臣纳贡换取喘息之机。绍兴八年(1138年)首次议和,接受金国册封为"宋帝",割让陕西、河南等地。绍兴十一年(1141年)达成"绍兴和议",正式向金称臣,每年纳银25万两、绢25万匹,以淮河-大散关为界。为维持和议,赵构解除岳飞、韩世忠等将领兵权,默许秦桧处死岳飞。绍兴三十一年(1161年)金主完颜亮南侵失败后,赵构虽借机修改称臣礼节为叔侄关系,但仍维持岁币。隆兴二年(1164年)"隆兴和议"将岁币减为20万两匹,改称叔侄之国。赵构在位期间通过不断调整妥协条件维持宋金和平,其政策使南宋获得百年发展期,但放弃收复中原的举措也引发后世争议。这些外交决策深刻影响了南宋的政治格局与军事战略。
赵构
2、宋孝宗赵眘
宋孝宗即位后虽力图恢复中原,但最终仍延续对金妥协政策。隆兴元年(1163年)发动"隆兴北伐"失败后,次年签订"隆兴和议",将宋金关系从君臣改为叔侄,岁币由银绢各25万两匹减为20万,但放弃收复河南失地要求。淳熙十六年(1189年)金世宗去世时,赵眘拒绝臣僚趁丧伐金之议,坚持遣使吊唁以维持和约。其在位期间虽恢复岳飞名誉、起用主战派,但实际采取"以和备战"策略,通过减少岁币数额、改善外交礼节等有限调整维护和平。面对金世宗时期的军事压力,赵眘选择加固江淮防线而非主动出击,将国防重心转为守势。这些措施使南宋获得四十余年稳定发展期,其妥协尺度较宋高宗时期有所收缩,但本质上仍延续以经济代价换取和平的外交路线,为后来"嘉定和议"的签订奠定基础,深刻影响了南宋中后期的对外政策走向。
宋孝宗
3、宋光宗赵惇
宋光宗在位期间延续南宋对金妥协政策,维持"隆兴和议"确立的叔侄关系。绍熙元年(1190年)金章宗即位时,赵惇依例遣使祝贺并缴纳岁币银绢各20万两匹,未因金国新君登基而提出修改条约。面对金使来访时的礼仪争议,赵惇采纳朝臣建议,在保持基本外交礼节的同时,通过细节调整维护宋朝体面,如将接见金使的紫宸殿改为垂拱殿以示区别。其在位五年间,虽因精神疾病导致政事多由李皇后干预,但对外始终未改变以岁币换和平的既定方针。当金国要求增加岁币时,赵惇朝廷以财政困难为由婉拒,最终维持原有数额。这些举措既避免了宋金关系恶化,也未作出新的重大让步,使南宋在孝宗后期获得的相对平等外交地位得以延续。赵惇的妥协政策为其子宁宗时期的"嘉定和议"奠定基础,保持了宋金间近三十年的和平状态。
宋光宗
4、宋宁宗赵扩
宋宁宗在位期间经历宋金关系重大转折,最终延续妥协传统。开禧二年(1206年)权臣韩侂胄发动"开禧北伐"失败后,金军反攻至长江北岸。嘉定元年(1208年),宁宗诛杀韩侂胄向金求和,签订"嘉定和议",将岁币增至银绢各30万两匹,另付犒军银300万两,宋金关系从叔侄降为伯侄。和议规定宋朝须献韩侂胄首级至金,并归还开禧年间收复的淮北州县。面对金国要求割让两淮地区的威胁,宁宗朝廷通过外交斡旋保住疆土,但接受将和议文本中"疆界依旧"改为"各守自来划定疆界"的表述,变相承认金国对中原的统治。此后直至宁宗去世,南宋虽在山东、河南等地策动抗金武装,官方始终维持和约框架。这些妥协使南宋获得二十年相对和平,但也暴露其军事弱势,为后来理宗时期联蒙灭金埋下伏笔。宁宗朝的对金政策呈现出战败后被迫加重妥协,又通过外交手段守住底线的特点。
宋宁宗
5、宋理宗赵昀
宋理宗在位期间面临蒙古崛起带来的战略压力,其对外政策经历从联蒙灭金到被动妥协的转变。绍定六年(1233年),理宗接受蒙古提议联合攻金,约定灭金后河南归宋,但蒙古事后仅归还部分空城。端平元年(1234年)金亡后,理宗发动"端平入洛"试图收复三京,遭蒙古反击惨败,被迫遣使谢罪。此后蒙古不断南侵,嘉熙二年(1238年)理宗派孟珙在黄州击退蒙军后,仍以"侄皇帝"名义向蒙古求和,岁赐银绢各20万两匹。淳祐元年(1241年)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,理宗停止纳贡,但宝祐六年(1258年)蒙哥汗三路伐宋时,又恢复遣使议和。面对忽必烈围攻鄂州,理宗朝廷割让江北部分州县换取蒙古退兵,并默许贾似道隐瞒和议条款。这些妥协虽为南宋延续三十年国祚,但未能阻止蒙古最终灭宋的战略意图,反映出理宗朝在军事弱势下既抵抗又绥靖的矛盾应对。
宋理宗
6、宋度宗赵禥
宋度宗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全面攻宋的关键阶段,其妥协政策主要体现在军事收缩与外交绥靖两方面。咸淳三年(1267年)襄阳之战爆发后,度宗虽表面支持贾似道"固守待变"策略,实则默许其隐瞒前线军情、压制主战派。当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求援时,朝廷仅作象征性支援,导致这座经营三十年的军事重镇于咸淳九年(1273年)陷落。面对蒙古要求称臣纳贡的通牒,度宗朝廷通过贾似道与伯颜秘密议和,承诺割让长江以北州县并增加岁币,但因蒙古要求南宋皇帝亲赴大都朝见而未达成正式和约。德祐元年(1275年)元军突破长江防线后,度宗虽已病逝,其遗留的妥协政策仍直接影响谢太后执政时期的投降决策。这些举措反映出度宗朝在军事溃败下既无力组织有效抵抗,又试图通过让步延缓亡国的困境,最终未能改变南宋覆灭的命运。
宋度宗
最后三个小皇帝,在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也无能无力,最终只能是被蒙古所灭。
小结:
南宋诸帝构建的妥协链贯穿152年国祚:高宗绍兴和议削帝号称臣,割地纳币杀岳飞;孝宗隆兴北伐草草收场,改君臣为叔侄仍输岁币;光宗照单缴纳岁币保体面;宁宗开禧败后签嘉定和议,岁币增50%降为伯侄;理宗联蒙灭金重蹈靖康覆辙,端平入洛葬送精锐;度宗默许贾似道断援襄阳,暗割江北州县;最终在谢太后献玺牵羊礼中崩解,以崖山海战十万军民殉国为妥协政治写下血色终章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西安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点评网,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