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亚太瞭望台#近日,中国空军歼-16战斗机在一次高难度实弹演练中展现了令人瞩目的精确打击能力。据央视军事频道报道,一架歼-16成功完成"双弹同孔"战术验证,先后发射的两枚钻地弹精确命中同一目标点,第二枚炸弹甚至从第一枚炸开的洞口直接贯入目标内部。这一突破性战例不仅标志着我国空军精确打击能力达到新高度,更凸显了歼-16作为多功能战斗机的卓越性能。
歼-16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,自2011年首飞以来持续升级改进。该机型脱胎于苏-30MKK的设计理念,但通过国产航电系统、有源相控阵雷达和WS-10B发动机的全面换装,实现了性能的跨越式提升。其最大载弹量达12吨,作战半径超过1500公里,能够执行空中优势、对地打击、反舰作战等多重任务。此次演练中展现的"双弹同孔"战术,正是依托歼-16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飞行稳定性实现的战术突破。从技术层面分析,"双弹同孔"战术的实现需要突破三大技术难关。首先是精确制导系统的协同控制,两枚炸弹需采用不同的制导模式——首枚通常使用卫星/惯性复合制导开辟通道,第二枚则采用激光或红外成像制导实现末端精确修正。其次是投弹时序的精准计算,需根据飞行高度、速度、目标距离等参数,精确控制两弹发射间隔,通常保持在3-5秒之间。最重要的是战机火控系统的实时解算能力,歼-16装备的新型综合航电系统能在0.3秒内完成全套投弹参数计算,为战术实施提供了核心支撑。
这种战术的实际军事价值极为显著。现代加固工事通常采用多层复合防护结构,单枚常规钻地弹难以彻底摧毁。通过"双弹同孔"打击,首枚炸弹破坏表层防护并形成引导通道,第二枚炸弹沿同一路径深入破坏核心结构。公开资料显示,这种打击方式对地下指挥所的毁伤效果可提升300%,对加固机库的穿透成功率提高至95%以上。在近年国际军事冲突中,类似战术已被证实能有效打击深埋地下的核设施、导弹发射井等高价值战略目标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演练采用的国产钻地弹技术同样值得关注。根据公开报道,我国新一代钻地弹采用钨合金侵彻体配合延时智能引信,能穿透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或30米厚的土层。其特殊设计的"减速-加速"飞行控制系统,可在末端攻击阶段自动调整姿态,确保以最佳角度命中目标。这种弹药与歼-16的完美配合,构成了完整的精确打击体系。从战略角度看,歼-16展现的这一能力有效延伸了我国空军的"反介入/区域拒止"作战半径。在潜在的高强度对抗环境中,对敌方加固机场、指挥中枢、导弹阵地的首波精确打击能力至关重要。军事专家分析,一个歼-16航空旅(约24架)实施突击时,可在首轮攻击中精确摧毁48个加固目标,这种打击效能已接近战略轰炸机的水平。
与国外同类装备相比,美国F-15E战斗机和俄罗斯苏-34战斗轰炸机虽也具备类似战术能力,但歼-16在航电系统集成度和多任务切换速度上具有后发优势。特别是其数据链系统支持"A射B导"的协同打击模式,即由一架战机发射弹药,另一架或无人机提供末端制导,这大大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打击成功率。从训练难度来看,完成此类高精度打击需要飞行员具备超凡的技术素养。据了解,空军"金头盔"部队已完成该课目的常态化训练,飞行员需在模拟强电磁干扰、复杂气象条件下保持米级投弹精度。这种严苛训练的背后,反映出中国空军正在从"规模建设"向"能力建设"的深刻转型。值得关注的是,歼-16的持续改进仍在进行中。网络曝光的照片显示,最新批次的歼-16已换装推力更大的WS-10C发动机,并升级了电子战吊舱系统。配合正在测试中的新型超音速钻地弹,未来其打击效能还将获得质的提升。这种渐进式改进路径,体现了我军装备发展"探索一代、预研一代、装备一代"的科学思路。
站在更宏观的视角,歼-16的战术突破只是中国空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。随着运油-20、歼-20、空警-500等新型装备的列装,空军正在构建完整的战略打击体系。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的形成,将使中国空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拥有更多战略选择。此次"双弹同孔"战术的成功验证,不仅展示了单一武器的性能突破,更彰显出我国航空工业体系化创新的强大实力。从材料科学的进步到算法控制的突破,从单机性能提升到体系作战融合,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正在结出累累硕果。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高超声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,中国空军的精确打击能力还将书写新的篇章。
西安股票配资平台,配资点评网,正规配资炒股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